欢迎访问中国法律政策网!
网站播报
法政网群 京 |津 | 沪 | 渝 | 冀 | 晋 | 蒙 | 辽 | 吉 | 黑 | 苏 | 浙 | 皖 | 闽 | 赣 | 鲁 | 豫 | 鄂 | 湘 | 粤 | 桂 | 琼 | 川 | 黔 | 滇 | 陕 | 甘 | 宁 | 青 | 藏 | 新 | 兵团 | 军情
-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定于3月3日15时举行 2022-03-02
- 法律援助法书写活动正式启动 2022-01-04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 2021-12-30
- 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的批复 2021-09-16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 2021-08-03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1-07-23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 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 国办发〔2021〕17号 2021-05-08
- 国务院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021-04-20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1年4月8日) 2021-04-08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2021-02-01
-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2021-01-06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京召开 2020-04-29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 2020-04-15
- 国务院公告: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2020-04-0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 组织29个工作组开展复工复产情况调研 2020-03-13
- 大理市违法扣押征用防疫口罩受到严肃查处 2020-02-24
- 中国法学会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20-02-05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9-12-27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 2019-12-18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暂不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 2019-12-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全文) 2019-11-28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 2019-11-27
-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基层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 2019-11-2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2019-11-1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19-10-28
- 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2019-10-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9-10-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四号) 2019-09-18
- 2019全国法治书画摄影展暨 司法行政干警书画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2019-09-12
- 2019法治文化与法治中国论坛征文启事 2019-09-12
-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2019-09-05
-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2019-09-02
- 关于“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的公示 2019-08-29
- 新疆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 2019-08-16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2019-07-16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 2019-06-18
- 最高法:重点推进贪腐案件财产刑的全面执行 2019-06-12
- 最高法发布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 2019-06-07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 2019-05-28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5-24
- 重磅文件! 4个“最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9-05-22
-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不可“任性” 依法而为是必选项!(附全文) 2019-05-17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2019-05-09
- 重磅!法治政府建设新规印发,明确组织实施督察工作主体 2019-05-07
-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军事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9-05-06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2019-04-30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2019-04-2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 2019-04-09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9-04-08
-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 2019-03-29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长期坚持的普法活动,但历朝历代非常重视通过当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诗歌、小说、儿童读物等形式进行法律文化的普及,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稳定社会秩序。
今日所言儿童读物,过去称之为“蒙学”课本。蒙学,是对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常识。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明代著名理学家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在民国时期,“三、百、千”发行量惊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现在销行最多的书是什么?就我所观察还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近代尚且如此,古代对此类蒙学读物的重视则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术界对古代蒙学读物与法律思想关系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我在《中国知网》检索下来,只有马克敏先生《解读〈三字经〉所蕴含的法律思想》一篇(载于《社科纵横》2011年总第26卷)。因此,本文对《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现象再略加评述。
性善论基础上的德治论
大体而言,西方法治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人性和权力的不信任开始的,这与基督教的“原罪”“拯救”一套教义息息相关。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大体是在对人性和权力信任的基础上坚持“礼治”和“德治”,或曰“德主刑辅”。这和儒家的性善论密不可分。
先秦儒家对人性为恶、为善,是有争议的,孔子对此没明说,孟子方明言人性为善,但荀子主张人性为恶。后世性善论似乎占据主流地位,而对性善论传播贡献最大的,当属《三字经》。它开章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作者(相传是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在这里实际上是综合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但荀子在性恶后面马上来了一句“其善者伪也”,就是说,虽然人性起初为恶,但经过礼义教化等后天的人为努力,是可以由恶变善的。
既然认为人性本善,那就必然主张治理国家当以“德治”为本。“德治”的核心是实行教化,所以,《三字经》大量内容用来宣传重教和重学。关于教化,《三字经》突出家庭和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方面成功的例子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老师成功培养优秀弟子的例子,《三字经》未举。但最后强调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方面,《三字经》主要讲了三点:一是指出人不学习,就无法成为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二是学习要刻苦耐劳,虽穷犹不忘学、虽老犹不忘学,《三字经》举例来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是读书的顺序是先读“经”、次读“子”、再读“史”:“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不知何故,《三字经》没提“集”,是否“子”“集”难以截然分开?
“三纲五常”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西方社会需要处理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神(上帝)的关系,中国古代则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不少学者径称中国传统文化为“伦理”“人伦”文化。“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中国古代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正如《唐律疏议》开宗明义所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三字经》重点论述了“三纲五常”,它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经》按照“三纲五常”的观念叙述历史的演进,对不符合君臣大义的历史更替皆用“篡”“争”等字眼,如:“至孝平,王莽篡”,“魏蜀吴,争汉鼎”。
学者一般认为“三纲”强调卑幼服从尊长,“五常”则强调在此基础上相互仁爱。所以,《三字经》说:“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它还举例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家庭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轴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深刻地指出,西方家庭自古以来以夫妻横向关系为核心,而中国古代以父子纵向关系为核心,因此,前者容易强调爱情、平等,后者容易重视传宗接代义务和尊卑。《三字经》要儿童记住的就是按照传宗接代要求而来的“九族”关系:“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这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就容易树立了。
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念
余英时先生曾经指出,西方知识分子的理念和中国传统士大夫不同,前者强调独立、批判,后者强调批评性地参与和建设。
因此,中国几千年之所以文明薪火相传不尽,就在于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积极的角色促进社会发展。这与孔夫子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理念不可分割。《三字经》强调了这一点:“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特色。
《三字经》比较可贵的是,它在阐述三纲五常时,没有把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关系单向地绝对化,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阐述人人都要学习时,没有歧视女性,因为它列举了“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呤”等女性例子,冲出了“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的藩篱。
2018年06月19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简析《三字经》中的法律文化
添加时间:
全部评论()